“橋塔線條優美、色澤均勻、表面平滑,達到了‘外美內實’的效果,我們清水混凝土施工是成功的。”在南京龍潭長江大橋南塔施工現場,江蘇省交通工程建設局局長蔣振雄仰望著眼前高聳入云的“擎天柱”,對橋塔品質予以肯定。一旁的項目負責人周明生聽了內心澎湃。
2019年底,參加過蘇通大橋、中朝鴨綠江大橋、滬蘇通長江大橋等特大型橋梁建設,擁有近二十年大橋施工經驗的建橋“老手”周明生,接過新的“接力棒”,負責龍潭長江大橋南主塔的施工管理工作。他躊躇滿志走上新的戰場,可大橋施工很快讓他感知到技術創新的陣痛,讓這位建橋“老手”也犯了難。
龍潭長江大橋南主塔高237.5米,項目標準定位高,為實現預定目標,項目部深入推進工廠化、裝配化、智能化建設,大膽應用新工藝和新設備,推進一體化智能筑塔機應用就是南塔施工的“招牌”。
按照筑塔機原設計,單側筑塔機自重達近五百噸,“筑塔機太重將對承受整個筑塔機荷載的預埋件造成巨大壓力,而且筑塔機主要結構是按重量計價的,項目部講究高質量建設,在安全質量不打折扣的情況下,還要考慮控制成本。”周明生說。
為了讓筑塔機“輕裝上陣”,周明生與研發團隊開始智能攻關,一遍遍修改設計圖紙,優化筑塔機架體結構,并提出改進功能系統的方案。“相比原始設計,我們進一步優化了平臺通道和架體連接拉桿,更方便工人通行和筑塔機爬升時的架體操作,并將原來兩臺布料機縮減為一臺,最終使筑塔機總體重量縮減近一半,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,兼顧了筑塔機的實用性和操作便捷性,還有效控制了生產成本。”周明生介紹。
筑塔機的問題得以解決,但挑戰接踵而至。為給高塔柱施工安上“雙保險”,南塔采用鋼筋廠內加工、現場整體吊裝的部品鋼筋施工工藝。按照預定計劃,南塔施工到第10節段時,開始采用鋼筋部品,但眼看節點鄰近,鋼筋網片制作仍未達到預期效果。漏焊、間距不一致、網片弧度不達標等問題層出不窮。
“這加工出來的真不如我們人工綁扎的整齊,還增加了補焊過程,麻煩的很。”工人們紛紛提出質疑。而且受百年一遇大洪水影響,南塔進度已經滯后,如果生產線不能有效投產,部品鋼筋加工不合格,現場施工就會停滯。
周明生迅速反應,一邊尋求公司技術研發人員支持,組成鋼筋部品技術攻關小組,抓緊開展現場模擬試驗,經過反復驗證和計算,確定圓弧形鋼筋網片的回彈量及設備參數,另一邊召開南塔施工座談會。
“我們施工是高危行業,每次看到工人高空攀爬作業,我心里就打顫,大家出來工作要是安全沒有保障,還談什么養家。”周明生的話讓現場更加安靜。他繼續說道:“部品鋼筋施工,將高處鋼筋綁扎作業轉入工廠化機械生產,就能最大化地規避這一安全風險。80層樓高,一年多塔上施工,哪怕它就這一點好處——安全,也值得我們付出。”
他的話給大家吃了“定心丸”,同時,他帶領技術攻關小組不眠不休連日奮戰,如期完成鋼筋加工的彎弧參數設置和主筋定位,自動焊接尋點的精度誤差也控制在3毫米內。
“以前我們都在擔心上下節段鋼筋對接,間距不一致、長度不整齊會造成錐套筒連接困難,但我們要相信機械化、工廠化、智能化生產。”面對主塔鋼筋間距合格率100%,錐套連接成功率100%,保護層厚度合格率高達98%的檢測數據,南塔質檢員洪成立驕傲地說。
6月30日,大橋南主塔成功封頂。望著眼前跨越艱難險阻建成的橋塔,周明生說不出的激動,也讓他更加堅定:我們的任務不僅僅是建好一座橋,還要引領橋梁建設發展。(王 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