姚軻
這段時間以來,永嘉縣330國道改建工程永臨互通技術主管張重旺的心情不是太好,原因是搬家。
告別住了兩年的項目駐地,搬進位于永臨互通施工現場的活動板房后,他很長一段時間都不能適應:白天相對嘈雜的環境和簡陋的設施就不說了,每次回項目開會都要驅車幾十分鐘來回,實在讓他頭疼。
“原駐地的環境也比較好,生活設施也很完善,實在不明白為啥要額外花錢折騰到現場來?”在活動板房輾轉難眠的夜晚里,張重旺沒少嘀咕。然而漸漸地,他心里窩著的“火”卻漸漸消除,搬家的好處慢慢體現出來了。
張重旺發現,住在現場他進入工地的時間縮短了一半多。以前7點30上班,他7點就得起床,一刻鐘洗漱,一刻鐘早餐,緊趕慢趕,7點30坐上項目部的班車,再碰到330國道每日例行的早高峰堵車,到現場已經8點過幾分了。
“中午回項目部,11點30下班,11點就要去路邊等車。下午又去現場,晚上下班??偸沁@樣,一天時間,全浪費在堵車和路上了。”自從搬進現場以后,同樣是7點起床,卻能在7點30甚至更早時間就進入現場開展工作。一天算下來,擠出了起碼2個小時的時間。“有時候甚至還能偷個小懶,多睡十幾分鐘,總是能在8點之前就進入現場。”
經歷搬家的不只是張重旺。自推行“下沉式管理”改革以來,該項目所有現場技術主管和技術員都搬了家。
“下沉式管理”,就是項目部管理人員下沉進工區現場推進管理?,F場總監李仁義說,以往慣例是現場管理人員住在項目部,統一工作,統一生活,統一管理。他工作近三十年,一直如此。
這個大家多年以來習以為常的生活“制度”,面對永嘉項目復雜的現實情況,卻產生了問題。
永嘉縣330國道改建工程,長17.8千米,含隧道7座,橋梁10座,沿既有330國道布線,先后穿越具有“中國教玩具之都”的永嘉縣橋下鎮和“世界紐扣之都”的橋頭鎮,沿線經濟發達,人口稠密,街道化嚴重,每日早晚高峰的大堵車已是家常便飯。“我們的工點散布在17.8千米的線路上,有的就在路邊,有的卻在山里。項目駐地雖然位置居中,但管理人員到工點還是要經歷一段時間。最近的永臨互通約15分鐘,最遠的就要近40分鐘。堵車情況下時間還要延長許久。”項目負責人李詩明說。每天上下班浪費的時間,讓李詩明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,決心探索現場管理人員住宿制度改革,實行“下沉式管理”。
“下沉式管理”可不是隨便下,充分調研才有發言權。永嘉項目通過詳細了解員工需求,在現場建起了條件稍高于一般項目部的員工宿舍,招聘了專職廚師,只將專職現場技術主管和技術員下放,并為他們配備公用休息室,最終達成了保障員工生活需求和項目部正常運轉需求的最優解。
如今,朱白嶺隧道、垟灣隧道、中后段路基、永臨互通4大工區都有了現場常駐的技術主管和技術員,合計人數達到9人。通過搬家,技術員們和作業工人們同吃同住,可用于現場管理的時間顯著加長,整個項目的現場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。在此基礎上,生產進度突飛猛進,施工產值連創新高。朱白嶺隧道炸響永嘉縣第一爆;桃灣大開挖區段取得突破性進展;永臨互通完成首聯箱梁澆筑……一系列進展接踵而至,讓搬了家的同事們紛紛豎起大拇指!